【初三回顾】
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酸、碱和盐等。凡在上述情况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如蔗糖、酒精等。
(1)电解质、非电解质相同之处都是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又不属于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不同之处在于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2)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既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3)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是电解质,如铜铁石墨,氯化钠水溶液等;
(4)酸碱盐和部分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5)非金属氧化物和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 酸、碱、盐:
(1)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酸的通性如下:
①跟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②跟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酸+金属─→盐+氢气
③跟碱性氧化物反应: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④跟某些盐反应:酸+盐─→新酸+新盐
⑤跟碱起中和反应:酸+碱─→盐+水
(2)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叫做碱。碱的通性如下:
①跟指示剂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②跟酸性氧化物反应: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③跟与酸反应:碱+酸→盐+水
④跟某些盐反应:碱+盐→新碱+新盐
(3)盐的电离情况比较复杂。正盐(如NaCl、NH4Cl)电离时,生成的一般为金属阳离子、铵离子NH4+和酸根阴离子;酸式盐(如NaHSO4)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除金属阳离子外,还有H+;碱式盐〔如Mg(OH)Cl〕电离时所产生的阴离子除酸根阴离子外,还有OH-。盐的性质如下:
①盐跟某些金属反应:盐 + 金属→新盐 + 新金属
②盐跟酸反应:盐 + 酸 →新盐 + 新酸
③盐跟碱反应:盐 + 碱 →新盐 + 新碱
④盐跟盐反应:盐 + 盐 → 两种新盐
3. 电离方程式书写:
(1)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个数必须与化学式中相应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等。如Fe2(SO4)3的电离,应写成:Fe2(SO4)3=2Fe3++3SO42—,不能写成:Fe2(SO4)3=Fe3++ SO42—;
(2)离子所带电荷的符号和数值应与化学式中相应原子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的符号和数值相一致。如Cu(NO3)2的电离正确写法是:Cu(NO3)2=Cu2++2NO3-,不能写成:Cu(NO3)2=Cu2-+2NO3+或Cu(NO3)2=Cu++2NO32-;
(3)由于化学式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因而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跟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如Al2(SO4)3的电离正确写法:Al2(SO4)3=2Al3++3 SO42—,下面两种写法都是错误的:Al2(SO4)3=2Al++3SO4-,Al2(SO4)3=Al3++ SO42—;
(4)要把化学式中表示原子或原子团个数的小数字移到相应离子符号的前面,以表示电离后所产生的离子个数。如Ba(OH)2的电离:Ba(OH)2=Ba2++2OH-,不要写成:Ba(OH)2=Ba2++(OH)2-;
(5)不要把价标符号和电荷符号相混淆.价标符号用“+n”和“-n”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n+”和“n-”表示。如NaHSO4=Na++H++SO42-,不要写成:NaHSO4=Na+1+H+1+SO4-2,且要注意,价标符号写在原子或原子团符号的上方,电荷符号写在离子符号的右上角,把NaHSO4的电离方程式写成下面形式,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如:
【新课学习】
1.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的定义:在反应中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仅限于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可以说离子反应是指在水溶液中有电解质参加的一类反应。因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其实质是该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2)离子反应的方向:离子反应是离子浓度的减小的反应。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的物质,如BaSO4、AgCl、CaCO3、Cu(OH)2等沉淀;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如CO2、SO2、H2S等气体;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2O、弱酸、弱碱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u+2Ag+=Cu2++2Ag。只要具备上述中的一个,离子互换反应即可发生。这是由于溶液中离子间相互作用生成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时,都可使溶液中某几种、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减小的缘故。若不能使某几种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减小时,则该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注意:
①K+、Na+、NH4+、NO3-、H2PO4-盐均易溶;
②Cl-盐不溶只有Ag+、Hg2+;
③SO42-盐不溶只有Ba2+、Pb2+,微溶Ca2+、Ag+;
④OH-碱易溶只有K+、Na+、Ba2+、微溶有Ca2+;
⑤CO32-、S2-、PO43-盐易溶只有K+、Na+、NH4+。另外,CH3COO-、HCO3-盐一般易溶于水。
2. 离子方程式
(1)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例):
第一步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第二步拆:把易溶于水并且易电离的反应物、生成物拆成离子的形式,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单质、氧化物,仍用分子式表示,2Na++CO32-+2H++Cl-=2Na++Cl-+H2O+CO2↑
一般能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
①碱NaOH、KOH、Ba(OH)2、Ca(OH)2、(RbOH、CsOH)等,
②酸HBr、HI、H2SO4、HCl、H2SO4、HClO4,
③绝大多数易溶性盐;
第三步删:删去方程式两边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CO32-+2H+=H2O+CO2↑;
第四步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离子的电荷数是否相等。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注意观察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符合拆写原则、是否遵守质量守衡定律、是否遵守电荷平衡原理、是否符合阴阳离子个数配比。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可代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下表是几种不同的酸与不同的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3. 离子共存
(1)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间能否生成难溶物;离子间能否生成挥发性物质;离子间能否生成难电离物质。
(2)看离子间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典型的氧化性离子如Fe3+、MnO4-,和典型的还原性离子如Fe2+、S2-、I-、SO32-不能共存。
(3)看题目:溶液无色透明时,则不能有有色离子(Fe3+、MnO4-、Fe2+、Cu2+);强酸性溶液中不存在能与H+反应的离子。(OH-、和弱酸根如CO32-、HCO3-、F-、CH3COO-、S2-、PO43-等);强碱性溶液中不存在能与OH-反应的离子。(H+、和弱碱根如NH4+、Mg2+~Ag+、HCO3-、HS-等);所有的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如HCO3-、HSO3-、HS-、H2PO4-、HPO42-等)既不能跟H+又不能跟OH-大量共存。
本文 暂无 评论